為拓寬中高職“立交橋”,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今年,我省出臺多項政策措施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專業設置改革:重點設置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急需專業
圍繞我省現代農牧業、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及重點工程等領域,建設適應需求、特色鮮明、效益顯著的專業及專業群,實現專業與產業的有機對接。緊跟裝備制造、藏毯絨紡、生物制藥、新能源產業一體化、新材料、生產性服務業等產業發展和職業教育發展實際,統籌規劃區域內職業院校專業布局,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職業院校將結合自身優勢,重點設置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產業相關專業,減少或取消設置限制類、淘汰類產業相關專業。各地各職業院校將建立專業設置動態調整機制。
人才培養銜接改革:對口高職實施單考單招
充分發揮中等職業學校在培養技術技能人才中的基礎性作用和高等職業院校在培養高端技術技能人才中的引領作用,形成中高職優勢互補、銜接貫通的培養體系。從2016年起,高職院校實施面向中等職業學校應、往屆畢業生的提前對口考試招生,單獨命題、單獨考試、單獨錄取。高職院校中藝術、護理、學前教育等技術含量高、培養周期長的專業,可實施五年一貫制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創新改革:加強與職業技能鑒定機構、行業企業合作
我省將推進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鼓勵職業院校加強與職業技能鑒定機構、行業企業的合作。鼓勵多元主體組建緊密型職業教育集團,促進教育鏈和產業鏈的有機融合。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探索校企“聯合招生、合作育人、定向就業”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機制。推行學分制、分段制培養等靈活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豐富人才培養模式。
從2016年起,職業院校調整人才培養方案,頂崗實習累計時間原則上以半年為主,可根據實際需要,集中或分階段安排實習時間。
深化課程改革:職業院校將“互聯網+”技術運用于課堂
建立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聯動開發課程機制,使課程設置能及時反映經濟發展、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的要求,專業課程和教材能與技術進步和裝備保持同步更新,專業課程內容能對接最新職業標準、行業標準和崗位規范。
同時,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廣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實時互動的遠程教學,探索搭建校企互動信息化教學平臺,采集企業生產過程、工作流程等信息,整合傳送到學校課堂,豐富專業實踐教學內容,增強專業實踐教學效果。(莫青)